第二百九十九章储君

+A -A

  一场大雪。

  不仅是将北方给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。

  也给江南带来了不少的寒流。

  以至于沿江的一带,还没有彻底入冬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寒霜。

  再加上,近些时日,降下了不少的雨水。

  这些雨水又很快都凝结成了兵。

  然后,这江南入北的一条大路,就变的十分难行。

  有些地方,地面上就像是被人铺了一层薄薄的冰层,十分的路滑。

  一些普通的马车根本无法通过。

  就连三皇子的车架,也是行走的异常缓慢,以至于拖延了好几日的时间。

  “今年的冬天,比往年都冷不少啊。”

  车辆缓缓的在这山林之间行走。

  前后都是有着不少的侍卫环绕。

  足足有数千人。

  毕竟,如今的三皇子已经是大魏朝的储君。

  这防御的力量也必须到位。

  中间的这辆马车里。

  坐着两个人。

  车厢的中间生着一个炭火盆,火盆里的光,随着那时而吹进车厢里的风而明暗变幻。

  左侧坐着的那人,瘦削,俊朗。

  眉眼之中带着一种常人难有的富贵之相。

  但这种富贵却并没有咄咄逼人的那种凛然之势,反而是又给人温文儒雅的感觉。

  这人便是三皇子武洵。

  自从册封他为储君的圣旨昭告天下,他的一言一行,就更加的谨慎。

  也更加的沉稳。

  再没有过以前那种,动不动就杀他国使者的冲动情形了。

  武洵的对面,是一位老者。

  老者面容优雅。

  头发胡须虽然都已经花白,但是却梳理的整洁干净。

  一双眸子里,也是闪烁着熠熠精光。

  不过,老者的双腿却是已经没有了。

  只剩下两截裤管系在腰上。

  这位老者。

  叫白无城。

  是三皇子的谋士。

  这白无城,原本是一位知府。

  因为在多年以前,治理水患的时候,惹到了当地的豪门,然后被人暗杀。

  算是命大,侥幸留下了一条性命。

  却最终没了双腿。

  万贵妃珍惜其才,将其安养在了三皇子身边,从小教导三皇子。

  这白无城倒是也没有让万贵妃失望。

  将三皇子一路辅助到了储君的位置。

  “确实冷不少。”

  白无城将右手伸到了车厢的外面,感受了一下那些寒风,微微的摇了摇头,道,

  “如果我所料不错,辽东的加急,应该已经在路上了。”

  “什么意思?”

  三皇子面露疑惑。

  他和白无城一直在江南,从来没有关注过辽东,也没有和辽东军里的任何人有接触。

  白无城怎么突然就说起了辽东的加急?

  他怎么知道的?

  “其一。”

  “中原骤寒,辽东于中原之北,寒将更盛。”

  白无城看了一眼外面的茫茫白雪,低声道,

  “以目前的低温来推测,辽东将士原本的棉衣,是根本不足以抵御那些严寒的。”

  “说不定已经已经有人开始冻死了。”

  “辽东贫瘠,短世间内也断然凑不出三十万大军的棉衣,辽东主将,定然焦急。”

  “另一方面。”

  “我年轻求学的时候,曾去过辽东。”

  “对那边的女真等族也有一些了解。”

  “每到寒冬之时,他们的生活也定然无比艰苦,而为了转移族内的矛盾,定会不断地向辽东发兵骚扰,并趁机劫掠粮食物资,以供族人熬过寒冬。”

  “两者综合,辽东今年的形势,必然极为麻烦。”

  “辽东主将应该已经写了求援的奏折,送往长安城了,而且应该还是加急。”

  三皇子听完了白无城的分析,这脸上的敬佩之意浓郁无比。

  他连忙是拱了拱手,赞许道,

  “老师高明。”

  “仅仅就能从一场大雪里,看出这些东西,学生佩服。”

  白无城看了三皇子一眼,笑了笑,然后继续道,

  “光看出来可没用,还得好好利用。”

  “你可别错过了。”

  三皇子虽然如今已经坐上了储君的位置,但是,在朝中并没有多少势力。

  因为以前的时候,老皇帝权威太重。

  他们任何一位皇子,都根本不敢做过火的事情。

  哪怕是当年的太子,也是不敢私自接触边军将领的。

  所以。

  如今,老皇帝已经明确表明,三皇子可以继位,也允许三皇子组建自己势力的前提下。

  三皇子已经开始拉拢各方人马了。

  边军,是他早就觊觎的。

  大魏朝四大边路军。

  山东,关陇,辽东,滇南。

  滇南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,常年在南疆大山附近,极少进入中原。

  山东边军,则因为靠海的缘故,常年和海盗打交道。

  这两路边军,和中原的关系较弱。

  实力也不是很强。

  但辽东和关陇边军则不然。

  他们地处位置比较重要,两面都是大魏朝的宿敌。

  女真各族,还有草原蛮夷。

  为了抵抗他们,辽东军和关陇军都是大魏朝耗费了极大代价打造的。

  实力非同小可。

  人数也是相当的众多。

  这两支边军,几乎是大魏朝的根本。

  三皇子早就有意要插手其中,拉拢这两边的将领。

  这样,自己坐上了皇位之后,也能够有底气。

  但他成为储君时间尚短。

  又一直在江南处理秋考的事情。

  所以,一直就没有捞着机会和边军的将领有过接触。

  这一次。

  辽东逢难事,是他展现自己,拉拢辽东军最好的机会。

  “嘶……”

  三皇子听到了白无城的话,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猛地反应了过来。

  这是白无城在提醒自己。

  他急忙拱手,道,

  “多谢老师提醒,待我回了长安城,就即刻安排。”

  “回长安还有差不多半月呢。”

  白无城这眉头微微的皱了一下,摇头道,

  “半月的时间,以这样的天灾,你知道辽东会死多少将士吗?依我之见,你还是尽快动手,趁着万家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转移的时候,将江南的物资运送到辽东。”

  “早一日,就能早救下成千上万的将士。”

  “这……”

  三皇子面色迟疑了一下,没有直接应声。

  现在就动手?

  而且还要调动万家的力量?

  怕是有些不太好。

  前些日子,万贵妃回乡祭祖的时候,特意绕路去见过三皇子。

  并嘱咐他不要太着急于拿权。

  要慢慢来。

  稳重求进。

  而且,也着重说了陛下对万家的安排。

  为了防止万家在三皇子继位后,做的太大,要提前瓦解,送去南疆。

  这些嘱托,这些安排,三皇子都记得。

  他自然也明白老皇帝的意思。

  顿了一下,他小声道,

  “如果我急着插手辽东,还借用了万家的力量,会让父皇不高兴的。”

  “我觉的,还是要先回了长安城,探探父皇的心思,再动手不迟。”

  “况且……”

  武洵顿了一下,补充道,

  “雪中送炭,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。”

  “待辽东边军苦熬一段时间,我再将物资运送过去,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。”

  白无城听到这些话,愣了一下。

  他看着三皇子的那张有些诚恳,但却带明显不坚定神色的脸颊,突然觉的有些失望。

  三皇子,格局,胸襟,小了。

  这种时候,当然是要先以边军那些将士的性命为主。

  以天下安稳为主。

  而不是要顾忌陛下的念头。

  毕竟。

  以陛下的为人,也不会因为三皇子做这些事情,而真的有什么不满的。

  但三皇子。

  却依旧……

  这可以理解为三皇子小心翼翼,但也可以理解为,他唯唯诺诺。

  没有胆量。

  更让白无城心里觉的失望的,还有三皇子最后那句话。

  雪中送炭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。

  这句话,用在别的地方,是没有问题的。

  但用在那些用自己的性命,来保家卫国的将士们身上。

  却是让人心寒的。

  三皇子,少了一份真正的君王气度。

  多了一些小人心思。

  心里闪过了诸多的念头,但白无城却并没有多说。

  他只是点了点头,

  “听三皇子安排。”

  白无城了解三皇子的性子。

  有些时候,尤其是三皇子直截了当的表明了自己想法的时候,最好不要顶撞他。

  否则会让后者怀恨在心。

  三皇子,能够装出来大度,但绝对不是那种真正大度的人。

  白无城之所以能够留在武洵身边如此之久。

  就是因为太了解后者了。

  知道什么该说,什么不该说。

  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说,什么时候不该说。

  现在,他就绝对不能再多说了。

  只能等回了长安城之后,再慢慢找机会和后者说明。

  沉默了稍许。

  三皇子似乎也反应过来了一些,目光闪烁了一下,又是道,

  “我猜,父皇应该会同意的。”

  “我们可以先不做,但未尝不能提前准备。”

  “我让天机的人,先暗中筹措粮草棉衣,待确定了父皇的心思,立刻开始往辽东运。”

  “老师觉的如何?”

  白无城眼中的失望减弱了不少,泛着几分赞许,道,

  “如此甚好。”

  提前准备,到时候真正做起来,也能够省去不少的时间。

  能省一日是一日。

  “我这就安排。”

  三皇子得到了白无常的赞同,便是也没有再耽搁。

  他奋笔疾书,写好了命令。

  然后隔着车窗递给了外面的将士,吩咐道,

  “速速送去玉天机手中,让她按此命令行事。”

  玉天机。

  是天机阁的阁主。

  也是陆行舟安排的,小玉。

  ……

  辽东。

  大魏朝最北,苦寒之地。

  每年冬天,都是这里最难熬的时候。

  万里雪飘,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雪,将整个辽东都变成了白色。

  将士们原本的棉衣等,已经无法抵御这样的严寒。

  今日,出现了不少将士因为受冻而受伤的现象。

  军营主帐。

  冷冽的寒风在天地之间呼啸而过,这坚固的大帐北吹的剧烈摇晃,哗啦啦作响。

  就连军帐里面,都是能够感受到一些。

  大帐里光线有些黯淡。

  因为用来透光的门和窗户都是封闭了起来。

  只有一些很小的缝隙,有阳光倾洒进来。

  原本这里是应该升炭火的。

  毕竟是一军主将所在的地方。

  但今日却没有生。

  因为主将袁世方没有让生。

  虽然突如其来的严寒,让辽东军御寒的物资有些紧缺,但还不至于缺主将这一点。

  他不让生,是把省下来的炭火,送到了后营里。

  那边,最近把冻伤的将士们都聚集在了一起。

  要尽量给他们温暖的环境。

  保证人们恢复。

  不然的话,冻伤再加冻,很有可能会死人的,就算不死,也会残废。

  他不想让这些手下受那份罪。

  “你说,朝廷的物资什么时候能够到啊?”

  “咱们这边撑不了多久了。”

  大帐的正中央,深色的几案后面,坐着一位有些魁梧的老将。

  虽然年岁已经不小,但那身上依旧是有着如虎般的气势。

  眸子冷冽峥嵘。

  这便是辽东的主将,袁世方。

  他把手里的茶杯放下,搓了搓手,看着桌子上的一封战报,语气凝重。

  突如其来的严寒,不仅让辽东军有些措手不及。

  让那些更北之地的女真等族,也是应付的艰难。

  甚至有一些极北之地的红毛野人,也开始零星的出现在南边。

  他们出现的目的是什么,袁世方很清楚。

  就是为了抢劫。

  抢劫果冻的物资,无论是粮食还是棉衣之类的,只要能够帮助他们过冬,都会抢。

 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生产力极为低下的。

  很多靠着天吃饭。

  就算是女真,也依旧停留在游牧的阶段。

  他们没有多少御寒过冬的资源。

  甚至比辽东军这边,还要紧缺无数。

  他们为了尽可能地给族人争取活下来地机会,只能抢。

  每年都是如此。

  只不过,今年一定会更加严重一些。

  因为这天实在是太冷了。

  “估计还要等一阵子啊。”

  袁世方对面,坐着的是一个瘦削的汉子,他穿着一身便衣,似乎不是军中的人物,衣服也有些单薄,但在这天寒地冻里,却似乎不觉得冷。

  他叫常虎。

  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。

  但因为机缘巧合,得到了少林寺流落在外的金刚相,再加上他天赋不错,年纪轻轻已经修炼这外家功夫,达到了先天境界。

  因为受袁世方的恩惠,便一直为袁世方所用。

  一则保护后者安全。

  二则,也为其组建了一些探子,打探朝堂以及中原的消息。

  毕竟袁世方长久坐镇辽东,是很少回长安的。

  他手握大权,被无数人盯着,觊觎。

  如果不及时知道那边的消息,很容易被人算计。

  常虎这是刚刚从长安那边过来。

  对那边了解的消息,还是比较清楚的。

  他叹了口气,道,

  “将近年关,朝廷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祭祀大典。”

  “还有一些人,已经准备放假了!”

  “再加上三皇子正从江南赶回来,剩下的那些人,则是都想着怎么巴结三皇子,给自己以后铺路呢。”

  “谁有功夫管咱们?”

  “咱们的奏折,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兵部看到。”

  说到这里,常虎又是重重地拍在了自己面前的案子上,面色格外的不忿。

  他们在这里守护边疆。

  朝廷文武百官,却都在争名夺利。

  好像没有人管他们的死活了。

  “关陇那边怎么样?他们虽然往西,但一样是苦寒之地,也会受到不少的影响。”

  袁世方对朝廷里的情形,大概也能猜到,摇了摇头,又问道,

  “他们怎么做的?有没有可以借鉴的?”

  “关陇?”

  常虎听到这两个字,眉头微微皱了一下,尴尬的笑了笑,道,

  “说出来,将军恐怕会更失望。”

  “他们出事了?”

  袁世方面色顿时一紧。

  关陇军,和辽东军一样,也是国之重器。

  而且那边的情形比辽东更加严峻。

  如果出事,恐怕就是一场大灾难。

  他不得不紧张。

  “不是。”

  常虎摇了摇头,道,

  “关陇军很好,并没有受到这寒冬的影响,因为……寒冬之初,就有人给他们送了军粮,还又过冬的物资,现在还一直在陆续送,他们,比咱们滋润的多了。”

  “什么?!”

  袁世方眼睛顿时瞪了起来,一巴掌拍在了几案上,怒声咆哮道,

  “朝廷这是什么意思?能想到这寒冬对关陇的影响,想不到对我们辽东的影响?”

  “早早的给关陇送物资,却到现在,还把咱们晾在这里?”

  “这是不把咱们辽东军放在眼里吗?”

  “是朝廷的意思,还是他兵部尚书的意思?”

  袁世方怒了。

  自己这边已经开始冻伤将士了。

  过冬的物资连个影儿都没有。

  关陇比自己还好过很多,却在冬日降临之前,就开始受到物资了。

  他这心里极度的不平衡。

  恨不得要骂人!

  “将军息怒!”

  常虎叹了口气,道,

  “不是朝廷,也不是兵部,是……”

  “东厂!”

我要报错】【 推荐本书
推荐阅读:
大魏督主 第二百九十九章储君